跳到主要內容區

學校作為地方創生的引動點: 屏大與新埤鄉餉潭國小的社區協作故事

劉育忠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計畫主持人
王慧蘭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計畫共同主持人

曾嘉民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班研究生

計畫助理
洪瑋勝

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計畫助理


 

壹、初心:一個計畫團隊的起點與開始

 

       面對日漸凋敝的社區,在地小學能做些什麼?以師資培育為使命的我們,又能協助些什麼?這些提問與思考,構成了本計畫團隊的初心。

       我們從計畫團隊師生所居處的屏東出發,思考:該從屏東的哪裡開始?屏大三個主要校區所在的屏東市,在整個屏東縣十分偏北。屏東市以南的幅地廣袤,往往是我們一直未能付諸行動的區域。但本計畫團隊自問,尚未具備充足的能量能夠永續地橫跨到屏南區域。於是決定先以一個目前團隊能量還堪承擔的場域作為起點,以在屏南、屏北中心地帶的新埤鄉作為計畫啟動的場域。

       新埤鄉,是屏東縣典型不「山」不「市」的鄉鎮之一,遭逢著與屏東縣許多社區同樣面臨的挑戰與困境:社區高齡化、社區凋敝產生的教育與發展問題,以及偏鄉小校的經營問題。仔細研議之後,我們提出「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以地方創生本位培發迴圈,啟動場域文化重建與再生」的種子型計畫,探索學校為地方創生蓄積能量的可能做法。

 

貳、我們的探索行動與想像路徑:學校如何可能作為地方創生引動點

 

       我們發現,社區脈絡的自我釐清、資源盤點和有效策略,以及在地實驗教育的發展與社區高齡者的陪伴教育,是新埤鄉所需要幫助的。因此,本團隊提出「發展納入社區創生需求的師資培力方案」與「場域社區生活文化的重聚與匯流引動方案」來創建場域再生帶領人的培力與專業發展迴圈,實踐有現場感的教師陶養歷程,並通過帶領學校與社區集體創作的社區桌遊與紀錄片,籌備生活文化分享市集,創造新的社區生活與社會關係。

 

參、我們行過的痕跡:計畫行動與主要活動

 

       本計畫為三年期計畫,自108學年度第二學期正式啟動,截至目前為止,本計畫圖隊已經展開許多行動與活動,都受到參與夥伴一致的肯定與好評。

       我們首先由計畫主持人劉育忠,帶領王慧蘭、王大維、林世哲、蔡依倫、劉素芬等教授團隊,與地方重要關鍵人進行「地方創生重要關鍵人座談會」,討論計畫願景,針對在地問題進行意見交流,凝聚共識進行,並請餉潭國小林秀英校長帶領,認識餉潭社區場域,從地方學校為出發點,開啟了大學進入社區的第一步,以餉潭國小為起點,讓大學的力量注入新埤鄉;以「〈青銀共,偕學樂〉樂齡桌遊體驗營」,讓屏東大學師培生走進餉潭社區,與餉潭社區樂齡中心的成員一起交流、學習、成長,用桌遊連繫起雙方情感。在「〈童餉〉餉潭國小草地桌遊體驗營」中,讓大學生透過桌遊體驗教學,了解場域學生們的特質。此外,本計畫團隊也帶領師培生一起走訪屏東縣地磨兒民族實驗小學校園,體驗殺豬與咖啡課程等特色課程,學習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與部落緊繫在一起的課程發展經驗。在與社區諮商中心合作辦理的「〈我餉潭、我驕傲〉教師心理支持團體研習」中,尤其針對現場學生個別差異與特殊生輔導需求,學習運用敘事治療策略與賽斯心法,瞭解其個別特質與生命處境,學會自我覺察與關照,並為偏鄉的孩子們,開展正向的生命圖像與希望。

巷片

◆  「地方創生重要關鍵人座談會暨走讀餉潭」活動,以餉潭國小為起點,串連起大學與社區的關係

相片

◆  〈青銀共,偕學樂〉餉潭樂齡桌遊體驗營,青年與樂齡共同學習,建立兩世代的幸福橋樑

巷片

◆  計畫團隊與地磨兒團隊共同辦理「屏東民族實驗學校教育參訪」,從屏東縣現有的優良民族實驗教育經驗學習,認識該校發展與社區文化之獨特關係

巷片

◆〈童餉〉餉潭國小草地桌遊體驗營,將桌遊的魅力帶進校園,在一同遊戲的歡愉下拉近大學師資生與場域幼兒的距離

 

肆、我們在路上:持續陪癒的故事

 

       本計畫企圖由職前師培開始,藉由地方場域社區和學校之實際田野,形構一個結合理念論述和實務脈絡的學習空間,發展準教師真實的學習體驗和專業成長。從新埤鄉目前人數最多的餉潭國小出發,結合屏大南台灣實驗教育協作中心、桌遊學習研究發展中心、社區諮商中心、正向老化研究推廣中心的能量與經驗,協助發展公辦民營的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校。本計畫希望以桌遊學習融入設計思考與議題素養,引動鄉村教育教與學的活化,並藉由生命敘說、集體對話與傾聽重構,陪伴社區師生、家長和居民,發展正向認同與感知,提升自我價值感與社群共同感,以學校作為地方創生蓄積能量的所在。

相片

◆  「我餉潭、我驕傲」教師心理支持團體研習,邀請專業諮商師分享如何運用諮商敘事治療策略與賽斯心法,引領教師們學會自我覺察與關照,進一步為偏鄉的孩子們,開展正向的生命圖像與希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