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南區地方創生座談會後談大學協力地方創生的角色

葉晉嘉
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今年九月四日,國家發展委員會龔明鑫主委受邀至中山大學進行專題演講,他多次提到幾個主要的核心觀念,或可作為後續地方創生提案單位的參考。主委對於過去以鄉鎮公所為主的提案方式,媒合資源的過程中發現,鄉鎮公所的創生提案卻不一定符合各部會所屬計畫的原定精神,導致跨部會資源難以有效地發揮出來。未來只要透過國發會審查確認符合地方創生精神,將由前瞻計畫預算中支應,讓資源做最有效的使用。同時對於計畫須達成的目標,國發會將脫鉤KPI的思維,讓提案的精神回歸到以務實的面向為主,著重在長期的深耕而不是短期的表面效益。

       接著,龔主委明確表示未來的提案需要以在地青年為核心,尤其是長期扎根在地方的年輕團隊與夥伴,至少在地待了四到五年,有了一定的基礎,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接地氣帶動地方發展。因此他認為創生應該要具備足夠的力道協助年輕人深耕發展,進而開創出地方創生事業。

       第三、國發會已於「前瞻計畫」中編列5年60億的預算,規劃用於地方創生相關事務的推動工作;為了跨部會協商吸引青年投入地方發展,國發會也正在研擬成立分區輔導團,並點出大學基於非營利的角色可以成為重要的協力者,共同幫助青年投入地方創生。

       從這段演講分享當中,筆者產生了部分的疑問,首先,對於要以提案中的青年角色為主要判定是否符合創生的精神,並且強調是返鄉從事相關工作四到五年的團隊或者個人,但如果返鄉已經四到五年,極可能都是已經具備定的商業模式才能順利存活,對於資源並不見得有急迫性與必要性,反而真正需要關注的是進行開創式的青年提案,也就是剛返鄉的或者進入到優先推動區域的年輕團隊,因為此時創業正處於風險最高的時期,政府應當以外部資源協助其站穩腳步,因此筆者認為,應該提供更多保障,針對有願意投入到創生事業的年輕人,而非將資源去保障已經站穩腳步的青年。

       其次,自地方創生元年以來,國發會建立地方創生專家輔導團名單,共計有47位各領域專業人士,但這套名單在地方創生元年的推動過程中,卻少見輔導團蹲點下鄉輔導,專家的主要的功能還是僅能透過輔導會議給予意見以及現勘時會同提案單位出席輔導,所以第一線的提案輔導責任,幾乎全由大學端所負責,原因就在於專家輔導團的數量相較於需求實在太少,更不用提這些專家並不見得有時間配合審查程序與訪視行程。即使縣市政府也建立了專家諮詢的機制,並透過縣市研考會(處)的審查呈送至國發會,然而這趟路程,真正願意陪伴的最終還是那些願意蹲點的大學。所以後續國發會如果要推動的所謂【分區輔導團】機制,個人認為要有兩項原則。第一、分區的範圍不宜過大,過大的分區輔導流於形式,而輔導團隊也難以掌握在地特色與人脈關係,介入深度有限,實質效益不大。第二、最大的範圍建議應該以縣市政府所轄,也就是各縣市有各縣市的地方輔導團,俾便於整合縣府資源與鄉鎮公所合流。由各輔導團受委託成為協調平台,利用日本COC( center of community)的概念,作為協力推動提案的重要核心。大學所扮演的就是COC或者更加進階的COC+。

巷片

◆  COC推進委員會協助楓港伯勞鳥館進行館區活化規劃

       然而接踵而來的潛在問題是,由於創生元年提案的磨合,導致不少大學已經逐漸縮減對於地方創生的投入,鄉鎮公所對於地方創生的提案意願也逐漸萎縮,相關討論可見筆者【地方創生元年的幾項觀察】一文。大學本質上雖然並非營利,但其價值仍著重協助地方創生工作,能否導入更多的資源深化教學與產學間的連結,如果爭取的預算都是建設經費,那麼大學協力鄉鎮創生未來極可能分道揚鑣,因為地方創生的協商成本實在過於龐大。如果將大學視為【分區輔導團】進行運作。勢必應該給予大學蹲點與陪伴的運作經費。

       另一項在南區座談會被提及的,也是頗令人玩味的政策規劃,就是教育部的分區地方創生推動中心計畫,以南區推動中心為例,需要協助教育部聘請及培訓地方創生規劃師服務團隊,深耕蹲點範圍涵蓋雲林縣、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等六縣市地區,於執行期程內,至少完成規劃5份地方發展藍圖。你沒看錯,只需要五份,而且這五份藍圖並不見得需要通過國發會核定的計畫就能達標。反觀在南部的屏東大學,就已經協助超過五個鄉鎮成功提案並核定經費。因此,分區輔導團如果再走回【多縣市單一中心的模式】,勢必難以達成輔導的目標,畢竟實務上不可能由一所大學,涵蓋所有的區域創生推動提案,大學要深耕與蹲點,空間範圍不用廣,但必須要長期與深入的陪伴。中山大學的郭瑞坤教授也在現場指出,地方創生規劃師多半不具備蹲點的經驗,也沒有足夠高度與地方代表協商,加上養成的背景也不見得能涵蓋行銷、財務、企劃、文化、產業等專業知能。

       本文最後想特別談大學的另一種介入可能,就是參考日本的地方創生協力隊,目前台灣並未正式採用這套模式,這項構想包括了提供薪資給地方創生團隊,號召各領域不同的民眾結合成為社群的一份子,跨域結合各行各業的參與者,並運用創意的傳播模式,如拍攝日劇行銷等多樣化的策略,期望能真正吸引到青年返鄉。下一篇文章,我們將討論地方創生協力隊與在地支持系統,並思考可能落實的方式。

巷片

◆  9月13日舉辦屏新而論-潮州願景工作坊討論潮州地方創生願景

巷片

◆  地方創生士學分學程課程師生共同規劃枋寮小旅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