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學生課程心得記錄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美濃手作步道工作坊

撰文/心輔二甲 郭芷吟
紀錄、拍照/心輔二甲 周品妤
心輔二甲 邱宜琳


巷片

◆  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課程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龍肚國小合作舉辦後山手作步道實作工作坊,與居民一起協力做步道

 

一步一腳印、手作的溫度

 

       關於這次的社區實作,我們的訪談對象是龍肚國小的李老師,雖然不是當地土生土長的美濃人,但他在龍肚國小任教19年,加上媽媽是當地人的關係,姑且也稱得上是半個美濃人。太太也在龍肚國小任教,因為和太太都不喜歡都市那種過於緊湊的生活,選擇居住在美濃,所以其實美濃當地的一切都充斥著他的生命。

       李老師認為,原本的木棧道19年前剛好完工,和他當年近來任教的時間差不多,所以對步道有著更深刻的情感。據他表示,其實一開始的步道只有從下往上走的一小段路,在完工後的5、6年使用率高,但因為木頭容易腐壞被侵蝕。而且因為山中潮濕的關係,若是又遇上下雨,會使步道變得很滑、很危險。這次的改建可以讓使用率回升,不僅能讓整個步道重獲新生,也可以提供附近居民一個運動及交流的場所,更能藉此親近山林,發展生態教育,讓小朋友更認識自己的家鄉,所以他非常贊成千里步道協會的加入。

       和我們一樣,李老師也是第一次拆步道和做步道,上一次分的三組幾乎都是在作拆步道的工程。李老師也和我們透露,上次他負責的工作是拔樁,這是一項非常費力的體力活。而不同於以往,這次分成許多小組,分別進行著不同的工作事項。起初得知被分配到建造節制壩和砌石駁坎的時候,李老師多少感到有點錯愕,雖然跟原先想像的蓋步道內容不同。但轉念一想,步道的成型不僅僅是步道本身,必須考量到許多可能影響的外在因素,並加以防範。水的管理對於整個步道工程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為了避免被山上流下來的水沖蝕,必須要在特定幾個點建置節制壩,在落差很大的地方還要建置砌石駁坎,以防止河道被侵蝕得太嚴重而產生侵蝕溝。若水土保持沒有完善,可能會減少步道的使用年限及提高危險性,所以其實每項工程都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且他很開心能夠為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

相片

◆  利用午餐的休息時間訪問在地國小老師對做步道的心得

 

文/心輔二甲 林詩芸

       透過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這門課程,讓我有機會去接觸手做步道。平常有在收看MIT台灣誌,在節目中看過各式各樣的步道,更有些用「獸徑」來比喻會更為貼切,也因此產生了對龍肚國小後山步道的想像。腳下踩踏的每一步都是前人的汗水所換得的建設,同樣都在這片土地帶著汗顏,理由卻不同。在兩天的實作過程中,最讓我感到深刻的是一堆的蚊蚋和螻蟻,各種叮咬而引起的過敏反應也讓我再次感受到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互動及眼前生機蓬勃的山林。

巷片

◆  在打造步道前先拆除舊有、腐朽的木棧道

       而在拆除步道及建設節制壩的過程中,每一步操作都蘊含著智慧與技術。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從完全不知為何的狀態到實際去操作,最後看著和夥伴們共同努力得出的成品,懷中的石塊沉甸甸,心中油然而生的是雀躍感。第一次拆完步道後回到學校,身體的痠痛程度倒還好,使我對第二次出發的猶疑是蚊蟲叮咬而產生的過敏,為此,還在開會中途四處尋求冰塊以消腫,因而當龍肚國小的主任提出希望品賢老師往後還有課程帶學生一起做步道時,不禁對著身旁夥伴們說道:「那請先讓我治好我的過敏。」

相片

◆  和夥伴們齊心協力完成節制壩,累得好充實

       「建設」聽來是件很人為的事,從無到有,依照人們的想法去建構希望它所呈現的樣貌,但當親力親為後,更明白了所謂手作的溫度,也才更理解了建設和人之間的交互影響。如何規劃才能將對生態的負面影響降低?如何溝通才能讓每一位工作者都明白自己的工作內容並與他人合作?又該如何去看待一項建設之於當地甚或來自各地人們的意義?

       近中午的陽光明媚,蟬聲綿綿,全身已經髒得不在乎直接蹲坐在土石上,也曾有那麼些時刻,懷疑自己為什麼不躺在舒舒服服的床而是在這做著苦力?午後依舊烈日當空,在搬運石塊的人龍間,為每一個石塊附上闡述其樣貌的形容。天色漸暗,林間傳出的窸窣聲告知著時間的推移,也添了幾分幽魅感。視線逐漸不清,是暮色降臨的時刻,手上的作業仍持續進行著!未完的步道亦等待下一批自願者去接續,等盼完工的那天。

相片

◆  看著在老師教導下和夥伴的努力完成的節制壩,挺有成就感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