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在計畫中找到家的感覺:青銀生命的交映共響屏大USR計畫在餉潭

vu;4qu04

計畫主持人:劉育忠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計畫助理:曾嘉民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110年12月17日,屏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種子型計劃「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計畫團隊師生在計畫場域餉潭國小辦理了「爐邊聽社區的故事:社區故事及生命史桌遊創作與感恩分享會」,轉眼計畫已在新埤鄉執行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次活動中,我們邀請餉潭國小師生及社區居民百餘人一同共享兩年來計劃執行的成果,同時更讓彼此有機會分享在計畫中的共學與陪伴歷程中的感動及學習。

vu;4qu04

◆  頒發感謝狀予計畫場域餉潭國小,感謝其兩年的共同合作與支持

       本次活動上午安排屏大跨系所師生及多名印尼外籍生,騎單車走讀新埤鄉國中小場域,透過雙腳騎著單車在果樹旁、養殖場旁及環保林地穿梭,深刻地經歷與看見了計畫場域的實踐所在與地方風貌。晚餐時間,則在學校中庭放置了十三張傳統宴席圓桌,邀請社區在地總鋪師烹煮餉潭社區有名的飯湯美食,帶入傳統社區生活中的慶典儀式感,也象徵計畫所護持的培發迴圈所有成員的相互連結與凝聚:包含屏大師生、餉潭國小師生、餉潭樂齡中心及餉潭社區居民。

v;4qu04

◆  餉潭特色美食感恩分享餐會中的餉潭國小學生,傳統宴席圓桌也象徵計畫所護持的培發迴圈所有成員的相互連結與凝聚

       晚上活動的高潮是計畫的生命史社區桌遊創作分享會,公開放映在「社區連結力敘事培力營: 社區故事生命史採集實作及訪談」實作活動歷程中,由本計畫學員訪談社區多名長者後創作出的三部生命故事影片:「憶之餉梅」、「活出退休人森生命力」及「洄餉夫妻:離鄉又返鄉的創業路」。在映後座談會,更邀請影片創作學生與社區民眾交流回饋。一位參與影片創作的屏大學生分享到:「傾聽了社區的故事,讓我陷入了反思,是否我也是汲汲營營的想要離開家鄉尋找未來,而忘了或許最能夠讓我發展的地方,就是一開始的地方…」;影片的故事主角之一,在觀影後,也聲淚俱下感動地說:「這個影片讓我回想起了我的父親…也讓我發現餉潭這個我小時候一直想要離開的地方,最後給了我一切,感謝餉潭,餉潭給了我一切!」。在計畫活動歷程中,計畫師生不光是在生命史故事及桌遊改編創作歷程中有了切身與深刻有感的思考與學習,也在聆賞社區夥伴的生命故事中有了更深的社區意識連結;此外,社區民眾也在計劃參與的歷程中,學習敞開與面對自己,在相互同理共感後,流下眼淚,在彼此間得到支持與療癒。

vu;4qu04

◆  生命史影片放映後,社區居民感動地分享心得。

       晚會的最後一場活動是青銀台語歌晚會,並特別籌劃由參與計畫活動的印尼外籍生展演印尼傳統舞蹈,屏大計畫團隊師生更演出結合當代流行文化與動漫應援的螢光舞,帶給社區夥伴驚奇的文化體驗。以台語歌唱為媒介,本次活動串起了不同世代的記憶與情感,會場中瀰漫歡笑、溫馨與感恩的氣氛,以相互的深度關係引動共同的成長與學習,共創了彼此生命中一段美好的記憶。

vu;4qu04

◆  在青銀台語歌晚會中,以不同世代的歌曲串起社區居民與屏大學生的情誼

       屏大師生返回屏大後,以學習結束圈的帶領活動為當天的活動畫下句號。學習結束圈邀請所有參與學員回顧自己在計畫歷程的參與感受與收穫。其中,第一次參與計畫活動的印尼教育碩士班外籍研究生Sariah Saragih、Rani Purba、Angelica Sitohang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我找到了家」、「在過程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友善與溫暖」;教行所博士生Zobi Mazhabi也談到:「這次的活動可說是大學學習的一個典範。學習應從內心的感動開始,要包含知識與專業外的陶養與學習,若我們想要改變世界,或許就可以從改變像這樣的小地方開始」;教育系大四學生劉芸嘉則分享:「在這次的活動中,我開闊了我對於學校的想像,原來一所學校能帶動整個社區」。

       完成計畫的第二年執行,屏大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已經與社區、學校建立了深度的共感與連結,也促發屏大許多學生對於教育、教師與學校的重新想像與再定位。在參與計畫的學生與社區居民眼中,計畫似乎不再只是計畫了,而是一個機會與媒介:讓自身重新回看自己的生命,也讓彼此生命交織,是讓生命再次定位與發展的機會,青銀生命在餉潭的交映共響中,編寫出持續發展中的社區故事與生命記憶。螢光棒的螢光,在偏鄉社區中少數還亮著燈的學校校園,匯聚及連結了屏大USR團隊與地方的能量。

vu;4qu04

◆  計畫主持人劉育忠帶領學生進行學生結束圈,引導參與學員進行學習回顧與反思,分享彼此的學習與收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