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開啟的新社區文化: 屏大USR種子型計畫「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 共創社區新的美好可能
計畫主持人:劉育忠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計畫助理:曾嘉民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班研究生
計畫參與學生:楊舒涵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
從2020年四月,屏東大學大學社會責任種子型計畫「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團隊啟動第一次餉潭社區田野調查的連結,開始認識餉潭社區這個有潭有山有廟有井的田野,轉眼間,我們與餉潭社區已經結緣邁入第三年。還記得故事的起點,通過餉潭國小與圓通慧光普賢文教基金會的協助,我們舉辦了餉潭社區重要關鍵人座談會,在彼此的對話與一同行走中,開始認識許多社區的長者與現場夥伴,也慢慢體會學習這個地方豐富的文化記憶與土地情感,也因此更確立我們種子型計畫以「社區為學校、學校為社區」的核心,以及發展納入社區創生需求的師資培力與促動場域社區生活文化的重聚、匯流、引動等兩大行動方案,希望透過系列培力將屏大師培生帶入真實的社區田野,實踐有現場感的教師陶養歷程,並從而創建場域再生帶領人的培力與專業發展迴圈,結合大學端、場域國小以及樂齡中心規劃系列社區學習活動,連結大學生與社區夥伴,創造出不同的社區生活體驗,讓彼此在互動中織就嶄新的社會關係,看見自身地方的價值,共創社區新的生活文化。
◆ 第一次走讀餉潭社區的記憶照片
促發新社區文化,重新看見自己與社區的生命價值
回顧這幾年來的計畫進程,我們曾以桌遊為媒介,帶領社區樂齡成員學習社交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也曾經由團隊專家帶領長輩進行瑜珈以及正向老化課程,讓社區長輩不但在身體的律動中感受內在的聲音,也對自身的狀況有了新的觀念與想法;屏東大學計畫團隊師生也通過參與這些課程的帶動與執行,與社區的長者共同學習與對話,以關係帶動社區,關注促發社區新的生活文化的樣貌。
◆ 通過桌遊帶領餉潭社區夥伴進行社交情感學習
此外,為了讓社區夥伴能夠照見自身的價值與意義。我們也於110年度第一學期與教育學院合作辦理「邁向地方創生的SUPER教師培力」微學分課程,以敘說與桌遊設計為主軸,規劃一系列課程,不但培養屏大學生生命史敘說相關知能,更進入社區進行生命史採集。在進行生命史採訪與收集的過程中,創造長者回顧與重整自身生命經歷的反思重建機會,在訴說與被傾聽的過程中,社區長者再次回看了自己的人生,而通過長者生命故事的敘說,在人生旅途中包含與交織的歡笑與淚水,在彼此映照與對話中,我們深度感受到彼此的共在,領受所有生命事件的價值與珍貴。
◆ 參與計畫學生前往餉潭社區,進行生命史敘說的採集
在陪伴與互動中共譜社區的美好篇章
在生命史故事蒐集後,我們不但將生命故事整理編寫,也從中發想設計社區生命故事的桌遊,將社區的經驗、感受與記憶化為遊戲元素,更製作成生命史故事影片,並在2021年年底,辦理了「爐邊聽社區的故事-社區故事及生命史影片發表與感恩分享會」,與社區長者們一同歡唱、共舞、觀看屬於社區的故事。在彼此的故事中,社區夥伴不但看見自己,更深度感受到社區共同交織的生命共同體。
◆ 在2022年的感恩分享會中,社區長者為我們帶來精彩的舞蹈表演
我們的種子型計畫進入第三年,也正是整理回顧過去與前瞻未來發展的時刻,我們不禁回問自己,三年的計畫究竟為餉潭社區、為參與計畫的團隊師生與屏大學生留下什麼?創造出什麼?或許,重新反思,甚而改變自身原先對自己、對教師與對偏鄉的經驗與想像框架,是我們三年計畫的計畫初衷。或許,田野風景看似仍然如習,但我們的感受變了,餉潭不再只是屏東地圖上一個地名,而是曾經彼此陪伴、共度生命時光的一個記憶所在:曾經一起做瑜珈、一起學習正向老化、一起體驗桌遊學習與社交情感學習、在聽與說彼此生命中流淚動容、在飯湯辦桌與共歌共舞中,我們不知不覺中也改變了社區文化,創造社區夥伴新的生活體驗、打造新的想像,許多課程也被納入樂齡中心的定期課程中,新的生活文化在餉潭社區正在慢慢發生,共創出社區新的美好可能。
◆ 在飯湯辦桌與共歌共舞中,我們不知不覺中也共創社區文化的新可能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