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下的社會實踐及永續發展之路 ──國立屏東大學高教深耕執行成果與亮點

 文/古源光.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林曉雯.國立屏東大學學術副校長
   施百俊.國立屏東大學教務長
   許華書.國立屏東大學研發長


教育部自2003年開始推動各種競爭型經費計畫,協助國內各大學建立自我定位與發展特色,如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又稱5年500億計畫,計畫期程2003-2017年)、推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計畫期程2012-2017年)等。教育部這些競爭型計畫,確實讓有學術研究量能和特色競爭力的大學獲得鉅額的經費挹注,但也造成大多數未具競爭條件大學的望洋興歎與望梅止渴。

為解決在高度競爭機制下無法全面顧及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問題,教育部自2018年起推動第一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各大學則以中長程校務發展規劃為計畫依據,以5年為期,今年第一期之最後一年。高教深耕計畫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以「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其中第一部分為「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際競爭力,兩大主軸推動。

國立屏東大學為2014年8月由原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新設的大學,承襲原兩校既有之高教、技職與師資培育三大體系。2015-2016年本校執行特色大學計畫,並開始為後續高教深耕「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等四大目標預作鋪陳。第一期高教深耕計畫執行過程中,本校責成「教學資源中心」確實掌控計畫執行方向、品質與進度管控,並逐年於校慶期間辦理計畫成果展,同時與鄰近友校交流和交換經驗。

校務行政支持系統的建立

2019年,為將高教深耕計畫所建構之教學和學術能量惠及偏遠地區和高關懷弱勢團體,學校設立「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圖一),綜理USR大學社會責任與地方創生計畫。中心總計彙管4個教育部USR萌芽型計畫、6個國發會地方創生計畫,和USR-Hub 3個種子型計畫。截至目前,這13個計畫總共有本校100位以上教師實際參與執行,和超過4,000人次的學生參與計畫或課程、學程選讀,真正讓教師走出校園實踐USR大學社會責任,同時也將USR基因植入計畫參與或課程選修的學生,培育大學生社會責任(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SR)的基本素養。中心在計畫推動過程中,除以學校之行政與經費資源支持外,並聘請博士後研究員帶領13個計畫之研究助理。因計畫的認真推動與執行,獲得校外合作單位的認同與積極配合,凸顯區域型大學關懷地方弱勢團體與偏遠鄉鎮之優勢條件,因此能吸引70幾個校外單位和企業參與合作,結合USR與CSR的資源共同成事。以下分享部分本校執行高教深耕與USR計畫之成果與亮點。

屏東學與走讀屏東

本校自執行高教深耕計畫後以發展「屏東學」作為校級特色之一,透過建構跨域整合的屏東學,開發地方豐厚的人文、歷史、生態意涵,使之成為學校亮點。在推動策略上,以各學術領域出發,探討屏東的社會發展、族群、文學、美術、音樂、文創、日治時期文化、節慶外語等。自2017年9月開設全學院大一學生必修「屏東學概論」課程以來,持續透過各個面向來延伸推動「屏東學」:如規劃屏東學教師專業社群活動,舉辦演講、座談、走讀屏東等實地踏查活動;參訪國內外大學地方學中心,吸收地方大學與區域結合之經驗;舉辦「屏東學學術研討會」,邀集專家學者發表與對話及出版《屏東學學術叢刊》,彙集屏東學研究成果。在近年發展的成果方面有:

一、成立屏東學教師社群,出版《邁向屏東學》和《屏東學概論》專書,藉由「屏東學」各類主題之探討,轉化作為未來推動在地特色文化的知識積累,落實學術專業在地化;在屏東文學部分,推動深耕屏東文學的編纂與研究,落實屏東學在地整合與實踐工作,深耕屏東文學的基礎與能量。

二、為讓原住民族學生有更多參與原鄉實地踏查的經驗,透過課程、部落與產業的三方連結,串聯原鄉文化行動,共同協作開發文化產品,讓其成為跨文化的教育媒介。此外,輔導原住民專班同學和校友成立了AZUA、Ayam專業樂團,鼓勵學生自發成立公關公司,帶動產能與學生的專業培養。另外,以師生共學的方式設計排灣族「部落公法人」桌遊,並帶領學生至各部落推廣公法人桌遊、分享原住民文化意涵;透過文化商品實作課程設計桌遊,加強學生對於文化產業的思考與手作,提升南島文化產品的創作量及在地特色。

三、音樂學系發展具備科技與國際化內涵之數位音樂,邀請國內外學者與該學系教授聯合展演多首結合原住民音樂與數位影音科技之作品,舉辦「原住民跨界之夜」等音樂會,透過現代作曲技巧呈現原住民音樂之豐富遺產,結合在地文化與現代科技,透過課程鼓勵學生創作,並在產品推廣過程讓學生探討原住民文化特色及跨文化理解。

未來,屏東學課程將從人文社會學院普及到全校五個學院,共同推動師生與地方的緊密結合,並跨過高屏溪與臺灣其他地方學對話,連結臺灣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地方學對話。

●VAR體感技術中心

本校以「屏大VR.智造未來」為資訊學院高教深耕計畫的重要目標,打造南臺灣VAR基地並培育數位產業所需人才,自106-107年期間規劃以高教深耕計畫及校內經費共同建置「VAR體感技術中心」,這是目前國內大學最大型的VR∕AR體感研發中心,透過本校跨域團隊(資訊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教育學院、理學院)參與體感專題開發研究,並以VR、AR及MR等大型體感設備與軟體技術展示,團隊開發出之系統及內容均可透過體感展示中心之設備平台測試與展示,達到課程整合與教學資源共享之目的。近年已成功開發之應用系統如下:

●VR駕訓模擬系統

此套系統參考屏東監理站公布的路考路線,以及汽車考照的路考評分方式,並搭配六軸史都華平台(Stewart Platform Base Manipulator),模擬汽車行進中的加速、減速及轉彎、碰撞等情境,營造逼真的3D場景和體感回饋,大幅減輕VR遊戲引人詬病的動暈症狀,也讓汽車路考練習更為安全。

●VR騎馬復健系統

本校與醫院跨領域合作,利用機器馬取代目前以真馬進行的馬術物理復健治療。結合VR虛擬實境與360度環景的技術,不僅能讓患者經歷平時不易到達的景點,也能讓復建療程不再枯燥乏味,增加患者回診的意願。

●VR便利商店購物系統

本校特殊教育學系與7-ELEVEN跨域合作,透過真實的便利商店環景拍攝來增加臨場感,將門市實景融入VR教學系統來提供沉浸式的環境,提供使用者在學習過程中如置身在實體7-ELEVEN便利商店購物一樣的視覺感受,訓練身心障礙學員們建構到便利商店購物的能力。

●VR環遊宇宙

以第一人稱視角並擁有高自由度的一款教學遊戲,帶領使用者觀察太陽系中所發生的天文奇景,並建立太陽系中每一顆行星和衛星的詳細資料及剖面,以VR視覺呈現給使用著,讓使用者增進對各行星和衛星得了解。

●AR地面投影互動系統

使用地面互動投影系統設備,透過紅外線攝影機捕捉動作,進行影像分析肢體動作和位置,觸發感應設備的識別,進而產生互動模式。另結合了翻牌與踢足球遊戲,讓該系統兼具了益智與運動功能。

另外,本校VAR體感研究中心也結合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提供屏東啟智協進會和基督教勝利之家的社工和教保人員體驗動態復健設備,希望把科技、健康融入身心障礙成人服務。近來,為配合國家高科技發展政策,及跨域整合本校數位科技相關教師研發能量,成立「AI數位轉型研究中心」,培育AI及產業數位轉型所需高階人才,其中一個主要方向為「VAR跨域應用」,旨在整合VR∕AR之相關軟體及硬體技術,協助在工業、商業、教育、醫療等跨域應用。

USR:讓生命不同凡「想」

本校特殊教育學系關注屏東地區身心障礙成人照顧的品質,以及身心障礙成人照顧人才的迫切需求,透過跨域及跨校整合推動「讓生命不同凡『想』」USR計畫,結合資訊、文創、體育等不同學系的教授,透過場域的實踐與理解,發展課程並讓學生到場域實作,從初期開設身障成人教保員的職能導向課程開始,發展到各式的微學分到學分學程。此計畫的特色成果有:

一、完成跨領域內含雙證照的「身心障礙成人照顧創新產業學分學程」規劃,讓修習學程的學生有關懷弱勢的人文素養外,也培養其未來就業的多元能力。

二、透過與屏東啟智協進會、基督教勝利之家的長期合作,透過課程中師生至場域實踐與開發,培育身心障礙成人成為產業多元人才。師生共同研發的課程也能提供給身心障礙成人照顧機構的運用,包含健康維護、科技融入照顧課程、開發產品與行銷點、機構人員培力等多元支持,讓機構的服務品質能持續提升,透過合作共同成長和永續發展。

三、計畫執行至今已逐漸發揮社會影響力,並與台灣中油公司合作,讓參與本計畫的身心障礙成年人至加油站從事基層工作。110年度起,與澎湖天主教惠民啟智中心合作,複製與屏東仁愛之家的合作成功模式;目前已將創新課程及服務支援延伸至澎湖,未來規劃將此模式和成果複製推廣至全國各地需要之鄉村地區。

USR:搖滾社會力

為培育社會企業與公益事業的創新人才,本校投注於社區發展與社會議題的「社會實踐教師專業社群」,整合校內教學與研究能量,結合南臺灣社會公民團體,共同推動「搖滾社會力」USR計畫。執行方式為透過組織行動,並開設「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讓學生能建立社會實踐(social engagement)素養,並具有社區認識、城鄉關係和發展、文化根基探索和媒材操作技能等社會實踐必備知能,實現大學生的社會責任(USSR)。其中亮點的成果有:

一、計畫團隊與NGO工作者共同成立「公益創新實作平台」,協助學生將課程的實作構想,精煉成具有營運潛力的提案,輔導其進行各種提案、實作計畫或蹲點實習,以培育在地青年的社會實踐的能力,促使社會服務人才培育機制得以在屏東大學穩定生根,以回應時代變遷的社會需求。這個跨系和跨領域的計畫團隊,今年更以關懷原住民災後遷村的研究議題,獲得科技部人文司社會實踐專題補助三年的大型計畫,也是本校執行USR計畫成果外溢和延伸的最佳模式。

二、計畫團隊社會發展學系吳品賢助理教授,將課程結合美濃區USR實踐場域,獲教育部大專校院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把學生種回社區-社區實作導向教學之成效研究」補助。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古淑薰助理教授,亦以屏東縣枋寮鄉實踐場域結合課程,同樣獲「地方知識與文化產業的共創」計畫補助,皆是「搖滾社會力」USR計畫執行結合服務、教學與研究的精彩衍伸成果。

USR:朱雀先驅──屏東偏鄉三師共學

偏遠國小的經營,除因生源劇減招生不易外,教師之招聘亦是首要難題。為協助解決此問題並建立師資生之職前認知,本校積極強化未來教師與教學現場連結,推動「朱雀先驅:屏東偏鄉三師共學模式」USR計畫,推廣「三師」-大學教師、國小教師與師資生的共學模式。合作場域聚焦屏東縣沿海及原住民部落共六所小學,讓師資生透過至偏鄉小學進行課程見學交流,對偏鄉教育現況有更多的認識,提升其未來至偏鄉教學服務的意願與準備。其中完成的重要工作有:

一、針對各校校訂課程,開發能真正應用於場域學校的課程教材,設計符合需求的學習評量工具。另針對在地文化特色及教育部2030年的雙語國家政策,進行融入素養導向的雙語課程方案設計。近年之具體成果為與實踐場域學校共同出版「英語遊學佳冬」及「英語遊學東海」等英文教材及有聲電子書,引導孩童用英文對話介紹自己的家鄉。而與東海附幼進行英語向下扎根的課程發展,亦結合AI機器人將數學概念融入教學活動中。透過線上教學突破疫情限制,舉辦Fun English線上英語夏令營。製作三套與排灣族相關之跨領域動畫,將原民文化與科技相互融合。

二、持續透過舉行研討會、沙龍講座,組織跨校合作與國際聯盟,如促成「東東東暨」聯盟(由國立屏東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四校成立),並舉辦國際研討會,讓多所大學針對偏鄉師資培育的USR議題進行跨校交流彼此成長。未來將以三師共學主軸為基礎,將計畫成果與運行機制推廣至全國偏鄉學校及大學,藉此帶動各地偏鄉「教」「學」動能!

地方創生南部輔導中心

屏東地區的許多鄉鎮因後工業化而導致人口流失與人力老化,此現象已成為地區永續發展的困境。為讓這些鄉鎮地區之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特色與資產得以活化運用與永續經營,透過大學能量的注入,以協助地方推動創生計畫來提升地方經濟以實現永續城鄉,是本校執行「多元文化產業推進器-屏東地方創生實踐」USR計畫的主要任務。透過地方創生士學分學程的開設,結合大學培養地方創生的人才。本USR計畫之執行成果獲得相當肯定,並進而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共同獲得國發會補助成立「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本校負責屏東地區鄉鎮青年培力,輔導營造適合青年創業的環境,並與阿緱創生講堂、COC(center of community)推進委員會,及區域夥伴網路聯盟透過合作,共同協助發現並解決鄉鎮發展問題。截至目前,本校跨系跨領域教師所組成10個計畫團隊,已協助6個鄉鎮獲得國發會補助之地方創生計畫,總經額達2億5千萬元,計畫數與經費補助應為各校之冠。

結語

高教深耕計畫的推動,讓屬於「區域型大學」的本校能有較為充裕的額外經費資源,落實達成以學生學習和計畫參與為主體的計畫目標,並協助學校建構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特色軟硬體。此外,教師與學生在實際參與USR和地方創生計畫的過程中,不但建立學校、教師、學生與社會的緊密連結,更是本校穩健邁向「大學4.0」最重要校務發展策略。高教深耕計畫四大面向的目標,協助大學明確掌握大學辦學方向、社會變化趨勢與產業人才需求脈動,讓定位為「區域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本校,能夠迅速累積建構各項特色量能,不僅在校內推動教學方法創新、引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並讓教師與學生走出校園關懷社會,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寄望未來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之推動,能讓「區域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本校更為優化。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評鑑雙月刊第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