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Young減塑慢行—尋找海廢地圖

巷片

許菩心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三年級


    本校USR Hub種子型計畫「重修舊好:資源循環再生與社群共創實驗計畫」,自109年下半年執行至今,以推廣減廢行動、強化學鄉合作為核心,藉由課程向全校師生介紹循環經濟概念及社會行動。今年暑假,六位社發系學生(許菩心、林姵欣、詹佩宜、莫涵軒、陳思綺、鄭維昕)在我們的「公益創新實作平台」輔導下,提案申請教育部青發署「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以「海廢清除行動」構想獲得四萬元補助。團隊以愛護海洋環境為主題,走訪分布於澎湖群島和恆春半島的十一片沙灘,進行淨灘活動。從撿拾海廢、觀察海洋環境的汙染狀態,並與在地的海廢清除行動團隊認識交流、學習改造廢棄物,團隊的社會實踐呼應重修舊好計畫的理念。本文由社發三許菩心主筆,紀錄「Hi Young守護者」團隊為期十天的「尋找海廢地圖」行動。

這個夏天,我們組成了「Hi Young守護者」,提案教育部青發署的「青年壯遊台灣–尋找感動地圖計畫」。行動的初衷源於我們熱愛海洋,也發覺到現在臺灣正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海洋汙染問題,這些問題不只危害到海洋生物生存的環境,同時也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因此,我們決定以「海廢」作為計畫主題,開啟我們十天的壯遊行動。

巷片

◆ 在澎湖隘門沙灘,是我們到訪的第5個沙灘

我們的壯遊行動分為澎湖群島以及恆春半島兩個部分,共去了十一個海灘,過程中我們觀察了每個海灘的垃圾汙染狀態、撿拾到許多海廢垃圾,同時也去了不少在地特色景點,欣賞到令人讚嘆不已的美景。我們發現在遊客較多的海灘中人造垃圾量雖然不少,但在那些較少遊客、多是海漂垃圾的海灘,垃圾量甚至是更多的。那些海漂垃圾從別的國家,被海流、風向帶來臺灣沿岸,造成了很大的汙染。像是澎湖的海邊常常可以見到「浙江浮標」這種海漂垃圾,那是來自浙江漁業的使用,因為它的形狀像隻魚,許多在地店家、工作室都有將浙江浮標改造成各種裝飾藝術品。而我們在幾個海灘也有發現不少來自其他各國的垃圾。

在澎湖,我們拜訪了「O2 Lab–海漂實驗室」,參觀他們淨灘蒐集的海廢、改造的藝術品。很有趣的是,他們蒐集到了一副將近完整的「海麻將」,還有在澎湖撿到台中山線的門牌。除此之外,我們參與「海漂魚磁鐵」手作課程,學習改造海廢,繪製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恰巧當天他們有淨灘行程,我們便受邀一起去了秘境淨灘!這次體驗非常特別,學習到很多淨灘小知識;能與他們一同淨灘很榮幸,也深深體會到垃圾撿不完的感覺。塑膠製品,包括瓶蓋、寶特瓶、吸管等,真是最大宗的海廢來源。

相片

◆ 與O2 Lab成員和其他夥伴們一起淨灘完的成果

巷片

◆ 我們在O2 Lab參與的海漂魚磁鐵課程所做出來的成果

我們接著拜訪恆春的「好廢Recycle for Good」工作室,好廢的夥伴帶我們參觀他們充滿創意的海廢藝術品,像是將塑膠碎片壓縮後製成的畢卡索筆、浙江魚標製成的「氣球狗」等,以及先前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展出的「十大海廢」巨型創作。他們推薦附近兩個有較多海廢垃圾之處給我們,我們也的確在萬里桐海岸撿到一個大寶藏——巨大海漂浮球!當時可是費了好一番功夫才將它帶回來!

相片

◆ 與好廢工作室成員訪談完的合照

雖然參加淨灘活動的人愈來愈多,但其實撿拾的量還遠不及海廢產生的數量。因此除了淨灘外,落實減塑行動也是很重要的。現今各種減塑政策讓人們往減塑生活前進了許多,企業和民間團體也開始推動「循環杯」,讓民眾參與減塑更方便了。在執行壯遊前,我們去了一趟小琉球做行前預備,看到當地有很多減塑相關的措施,像是循環餐具、循環杯、回收雨衣等,相當完善也很方便,很值得學習。

巷片

◆ 分類階段–在淨灘完須將撿拾的垃圾確實分類好

在壯遊計畫中我們認識了海廢種類和減塑的觀念,有許多意料之外的收穫。雖然在十天的旅程中面對夏日艷陽,但美麗的蔚藍海洋是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每個海灘都是不一樣的風景,都有各自吸引著我們的特色。我們會繼續努力地在日常實踐減塑理念!

執行完壯遊計畫,也不代表行動結束!我們學習O2 Lab和好廢工作室,用撿拾回來的海廢,包括海玻璃、浙江浮標、漂流木、浮球等,改造屬於「Hi Young守護者」團隊的海廢藝術品。我們規劃於9月7日至9月21日,在民生校區五育樓五樓社發系的社創基地,辦一個「海x Young」小型特展,歡迎大家來參觀,看看海廢的不同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