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區大事件的漁村創生

梁秉義
小社區大事件社企平台創辦人暨執行長


每年都給團隊新目標

       小社區大事件是關心地方發展的品牌,因工作關係,我們常受邀到地方社區輔導、辦理教育課程、設計行銷活動,也常會遇到許多難解的地方議題與問題。面對複雜問題,創新思維很重要,因此每年團隊都會設定一個創新目標,希望有新課題才有新收穫。

       107-108年期間,團隊受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蕭堯仁老師之邀,進行漁村轉型休閒漁業的輔導,希望盤點出具潛力漁村,並對接地方創生資源導入。輔導過程深覺得產業布局的節奏很快,許多漁村社區跟不上,如果關係利益說明不明確,甚至會產生社區內部誤解與撕裂,所以社區在產業之前,需要有社區共識與共決。

       但是在高齡少子化、捕不到漁環境、民風純樸的漁村等條件,要召集居民已經是個難事,想要多人參與及表達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先進入生活,跟居民談熟悉話題,我們該怎麼做? 答案就在社區裡。

       團隊討論後,109年我們決定設定目標 「到漁村社區,蹲一下」。

東澳社區面臨問題

        為了觀察社區在產業布局之前,居民的共識與共決過程,我們需要尋找一個有產業潛力,願意讓我們進場的純樸漁村,在海大蕭老師的引薦下,我們很榮幸進入宜蘭蘇澳鎮東澳社區。

       東澳社區緊靠東澳灣,過去社區居民以粉鳥林漁港近海捕撈漁業為生,近十年受氣候變化影響,漁業榮景已不復過往,大多漁民多呈現半退休狀態,社區內青年返鄉只能從事鄰近的水泥業工作,因此在社區及產業的發展相對不易。

       也因地方未多開發,遼闊東澳灣日出黃昏、粉鳥林漁港搶漁市集、粉鳥林秘境沙灘等景點,不分平、假日吸引了大量觀光人潮,因此近年政府陸續規劃了漁港建設、漁村創生及休閒產業推動等計畫。

       在社區的話語權未實踐之前,很多計畫與建設的推動,似乎與社區生活有著很遙遠的距離,這促使我們要趕快行動。

巷騙

◆  粉鳥林漁港搶漁市集,數十年不變的文化活動,不僅分享給店家及民眾採買鮮魚,也具有發展觀光休閒的潛力

東澳一條魚的生活

       為改善多年停滯關注地方議題的社區與居民關係,我們與當地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規劃凝聚更多社區居民的共識。在進行多次社區共識會議、耆老故事訪談之後,我們知道要讓更多居民「說話」,必須從大家都熟悉的話題著手—「在地漁業記憶」。

       不同族群對漁業有不同的記憶,所以我們分頭收集三者不同生活視野的訪談—捕魚者(男性漁夫)、賣魚者(定置漁網業者)、煮魚者(社區女性)。

相片

◆  竹筏老師傅及東澳社區居民,匯集耆老過往的生活技巧,一同製作傳統竹筏,振興漁業文化。

地方知識與文化的價值

       在東澳,我們訪談了近30名耆老,盤點出不少重要地方知識與生活故事,順著這些資料往下發展,轉化成社區可見到的繪本、影音、活動,這些熟悉的素材會讓社區居民感受過往先人打拼精神,並引起居民想讓社區更好的聲音,在未來更可轉譯成文化傳承教案、社區產業特色等資產。

(一)生活節點地圖:用實體及數位地圖標出居民過往記憶中的生活節點,例如:古廟、魚灶、古井、育兒院、古道栽種區等,未來可做為社區導覽、食魚教育的延伸場域。

(二)捕撈作業紀錄:透過漁夫及定置漁場作業訪談,記錄了許多傳統捕撈工法,並讓社區居民進行復刻記憶,例如:定置漁場模型、漁網修補手技、傳統文化竹筏搭建等,也提高社區男性居民之參與,未來更可結合社區導覽訓練與工具,讓社區居民擔任導覽解說員。

相片

◆  訪談了近30名耆老,盤點出不少重要地方知識與生活故事,並可順著這些資料開始發展

       109年,是我們與東澳社區一起收獲的時刻,社區居民對公共事務開始感興趣、願意參與社區工作,而我們也觀察學習到社區共識的過程。一條魚從捕撈、販售、烹煮,串起了社區生活的日常,未來期待社區有能力向外對話,居民可決定社區要的生活,政府的資源接地氣,相信漁村創生將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