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關係引動關係:從餉潭國小教師共識營的陪伴與培力經驗回看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任務
劉育忠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計畫主持人
曾嘉民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所碩士班研究生
我們的種子型計劃「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的引動點」之所以著眼於地方場域中的學校,來做為與大學端的大學社會責任計劃的合作對口,並從中擴散計畫影響力與效益來帶動與協作該地社區整體活化的引動點,主要來自於我們在許多發展相對不利的區域的文化觀察。
在那些青年人口外移、缺乏外來大型企業或公民營機構來活絡經濟活動與提供就業機會的地方,學校往往是許多地方各色在地活動的重要集散地,甚或就是活動辦理場地。但學校卻常常僅是做為一個場地空間的存在,而有心或無意成為社區活動的旁觀者。但學校的學生必然來自社區,也是社區的未來居民;學生的家長,正是社區的居民;大多數的社區居民,也就是學校的畢業生。在一個意義上,在地學校其實與當地社區密不可分,尤其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趨勢下,在地社區的變化,更牽動著學校的經營與發展。也因此,不但社區的能量影響著學校的發展,學校的發展與能量也長期影響並形塑著社區的未來發展。於是乎,我們想像,若在地學校真的能夠成為地方創生的引動點,通過有意識地長期且系統性地培力與陪伴學生、學生家長與地方居民(學校畢業生),那麼學校不但可能指引著社區的未來發展,更可能成為重建社區活動與社會重建的引擎。
然而,現實是,學校是由人所組成,人做為有機體,有其能量與能力的侷限;有能量的教師,更是學校所有作為的動力來源。於是,如何重振學校的引動力量,就成為我們計畫的核心任務與思考問題;而這樣的思考與需求,就引領我們將耶拿教育(Jenaplan Education)的精神,引介到餉潭國小新年度的教師共識營中。
◆ 「學校作為地方場域創生引動點」計畫團隊,協助培力及陪伴餉潭國小進行三天教師共識營
關係的力量:強調「對話、共作、共玩、共慶」的耶拿教育精神
耶拿教育,強調以社群生活來構成學校活動,並主張以「對話、遊戲、工作、歡慶」四大元素構成學校日常生活樣貌與每週的週工作計畫,以學習晨圈(morning circle)展開一日,日日通過日常深度敞開的對話與分享,一起工作完成任務、一起投入忘我的遊戲,並共同慶祝肯定彼此的付出與共同努力成果。在這樣的迴圈中,生命與生命相互連結合作,體會與感受關係的力量,而得以敞開自己,面對自己的不足、軟弱、擔心、懼怕等所有情緒,我們特別在這年度的教師共識營中帶領與分享這樣的教育歷程與日常活動構想,深受到老師們的肯定與期待。於是,在三天深度對話、一起工作、一起遊戲的共識營最後,基金會也特別安排了慶生活動,完備並體現了慶祝的環節,拉近餉潭國小教師的心,建構出真真正正的「我們」。
◆ 計畫團隊成員王慧蘭教授,分享耶拿教育理念
在聽與說中重建關係:以學習晨圈重煉教師之心
Not I do what I want, but we do what we want.
在耶拿教育的教師角色與理念中,沒有所謂一個人的真理,學校裡沒有國王,我們是一個團隊,而且這個團隊必須成長,團隊要成長,必須有安全感,讓不同的意見、感受被說出,這是團隊成的的要素。因此,我們依循耶拿教育的理念,試圖以學習晨圈的帶領,讓餉潭國小教師團隊在彼此的聽與說中重建關係,開展內心中大門,坐下來與一起共事的夥伴述說,從校長開始,訴說辦學路上的真心話,及對於孩子未來的想像,再由新進老師、資深老師,說著對於新學校的想像,說著對於過去累積的壓力及未來的願景。「我們教的不是書,是自己」,而這個身為教師的自己,也在團隊的聽與說中逐漸合一,教師之心也在過程中重煉。
◆ 計畫主持人劉育忠教授帶領餉潭教師團隊體會學習晨圈,從聽與說中重煉教師之心
用問題連結學習與社區:以問題導向學習提升課程意識
在團隊凝聚共識,喚起教師之心後,共識營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為模式,重新審視新學年度課程規劃與實驗教育理念及學習目標間的關係。問題導向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中心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模式,課程需要利用真實的問題來引發學習者的討論,教師需要決定教學目標並進行問題的引導,讓孩子藉由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將所探索到的知識重建、分享與整合,學習者在過程中將會獲得思考、討論與問題解決的能力。本次的共識營課程,除了教導教師們何謂問題導向學習,也實際讓教師進行真實問題的討論與探索,以新學年度所設計的課程如何彰顯特定教育理念及學習目標?以此問題誘發討論,以問題出發,讓孩子的學習、課程、社區與學校之間的關係得到重新的盤點與釐清,提升教師整體課程意識。
◆ 教師團隊透過PBL,共同討論課程與社區的關係
共識營的第一場講座,我們從Palmer影響美國教師心靈深遠的名著《教學的勇氣》談起構成教學三角最為核心的幾項要素:教師教了什麼、坐在我們面前學的人是誰?是什麼樣的系統造就了現在的他/她,以及在教學的教師又是什麼樣的自己。Palmer提到,教學是靈魂的鏡子,映照出教學者的內在與自我,而我們的內在與自我,從來就不是個人獨力所能完全左右的,我們處在關係中也是關係的產物。在這次的陪伴與培力歷程中,我們也深刻感受到我們正在執行的大學社會責任,絕不是單向地給予、輸入,而是關係引動關係的過程。
◆ 計畫主持人劉育忠教授於共識營進行「教學的勇氣」主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