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社會責任x在地連結x人才培育
陳新豐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本計畫為培育未來師資生實踐USR的社會力,整合教育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和理學院等,以「人才培育」和「在地連結」作為計畫的概念主軸,其中結合大學教師、偏鄉國小代課代理教師與師資生,建立合作團隊,利用三師共學運作模式,發展國小教師的專業發展支持系統,並讓學生參與偏鄉社會實踐行動,藉由結合學校和社會資源,活絡在地偏鄉動能,藉此以南方星宿朱雀精神點燃屏東國境之南偏鄉學校的教育專業精神。
日前爆發新型冠狀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捲全球,令人措手不及,疫情至今不斷延燒,讓大眾人心惶惶,本計畫所辦理的部份與實踐場域連結的活動進行不得不轉為線上,以遠距、非實體的方式呈現,或者是部分實體、部分線上的混成方式進行,而線上活動最令人擔心的狀況不外乎為以下幾點,教學效果不彰、硬體(或軟體)設備有問題等等,然本計畫團隊潘怡靜教授帶領師資生排除萬難、砥礪前行,仍然主導各項活動,其中一個很成功的例子便是「佳冬國小Fun English線上夏令營」,鼓勵學生開口說英文,幾乎以全英文的方式舉行,透過遊戲的方式培養學生宏觀的視野與世界地球村的概念,充分實踐「寓教於樂」。
◆ 佳冬國小Fun English線上夏令營
該活動不僅舉辦順利,學生的反應也相當熱烈,當然還有其他案例,如辦理USR沙龍講座系列,第一場主題為「USR•亮點•出版:計畫執行與專書寫作」,邀請到了逢甲大學教授來做經驗分享;第二場則是在八月十號與本校跨領域學程中心共同舉辦「大學走進社區、社會走進校園:學習模式的典範轉移」跨領域實務沙龍講座,除此之外還有玉光國小校定課程發表、塭子國小課程評量教案線上發表等等,能有這些成功案例,少不了背後團隊在行政上的支援與努力,其實,在活動舉辦前,都會和計畫(活動)相關的教授、學者定期召開線上會議,確保計畫維持大學社會責任、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等等大方向;當然也少不了事前多次硬體設備測試,儘可能的將活動發生問題的機率降到最低。
◆ 「USR•亮點•出版:計畫執行與專書寫作」沙龍講座
◆ 「大學走進社區、社會走進校園:學習模式的典範轉移」跨領域實務沙龍講座
所謂的「大學社會責任」便是由大學端主導,瞭解在地的需求,協助解決問題,並善盡社會責任,本計畫具體措施如透過Google Meet以「屏東偏鄉教育計畫專書寫作」為主題,進行線上會議,分為理論篇與實務篇兩大方向,以實踐本計畫「在地連結」宗旨,為我國偏鄉教育點一盞燈;還有上述提及的課程教案成果發表,計畫團隊楊智穎教授與師資生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和玉光國小一同討論課程設計教案,師資生分為三組,每組搭配場域教師一至二位,以閱讀教育、食農教育以及家鄉色彩三個面向作為發想,定期與場域教師共同討論並修正教案內容,和大學端教師定期商討,設計出三套教案,計畫團隊陳新豐教授帶領修讀「學習評量」課程的師資生,以「在地特色連結」為主題,融入當地特色,設計塭子國小課程評量教案,落實三師共學之目標,以及計畫團隊陳惠珍教授於暑假期間招募對排灣族文化具興趣之優秀師資生,透過培訓使之了解排灣族文化之特點與跨領域主題課程設計之脈絡,進而設計出以太陽之子、收穫祭、五年祭的跨領域學習主題課程,提升師資生未來投入屏東偏鄉服務的意願且強化其設計跨領域課程之能力。
◆ 玉光國小校訂課程線上發表
◆ 塭子國小課程評量教案線上發表
◆ 排灣族文化跨領域學習之主題課程思考與設計成果發表
雖然受到疫情衝擊,但俗話說的好,危機就是轉機,本計畫團隊師生靈活迅速的應變,在最短的時間內想出配套措施,也因此才能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下舉辦多場跨領域的高品質活動。不畏艱辛,逆風前行,如同大武山屹立不搖,無論雲層多厚,曙光必能突破;無論外在如何風雨飄搖,也熄滅不了教育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