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垃圾」的一線之隔:不會吧我這麼會製造垃圾!?

陳馥瑋

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王尹宣、許文宏、許芳綾、陳玟燕、曾昱誠、馮凱筠、黃越雲、楊雅琦、蔡嘉穎、羅梓健

社會發展學系四年級


       透過暑期的社會實作課程,十位社發系四年級的同學完成了屏東市資源回收初步調查計畫,並在文獻閱讀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在屏東大學舉辦了一週的「零元商店」活動,以及製作了一本《資源倘賣無》專題刊物。他們節錄行動經驗,寫成兩篇文章,以〈『資源』與『垃圾』的一線之隔〉為題,紀錄為期一個月的自我觀察實驗,以及「零元商店在屏大」的活動,分別投稿本期和下期的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電子報。


       一般人很少注意自己每天製造出多少垃圾。為了探究日常生活究竟會產出多少垃圾,今年暑假,我們在社發系「社會實作」課程中安排了一場實驗——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以「三餐」為主的自我觀察。我們很驚訝地發現,每日產出的垃圾量竟如此之多!更不用說,在三餐之外,還有大大小小的各種零食包裝,以及疫情期間暴增的,因網路購物而產生的紙箱和填充物。同時,因為這個觀察行動,我們也注意到家中有許多放置在角落多年,卻從未被好好使用的「閒置物品」。分析自我觀察的結果後,我們嘗試提出減少垃圾量的方法。

       三餐所產生的垃圾,可分解者多為菜梗、蔬果皮、蛋殼、廚餘等,而不可分解者則為塑膠、保麗龍、橡膠製品等。我們發現,每天開伙的家庭,即使是在疫情三級警戒期間,三餐產出的垃圾也只是少許可分解垃圾和極少量的塑膠袋,而外食族則每餐至少會產出一個塑膠袋、一件以上的紙容器和一次性餐具。沒有比較對象時,外食者很難發覺自己一天製造出的垃圾量是如此驚人,一旦與開伙家庭對照,便可明顯察知兩者間的巨大差異。顯然在家自煮是垃圾減量的最佳方式,但既然學生們不得已要以外食為主,也應盡量在餐廳內用、不外帶,並且多多使用環保餐具。若不方便內用,以保鮮盒或環保袋取餐,就能大量減少紙餐盒的使用量。

巷片

◆  比較外食族和開伙家庭一天所製造的垃圾量

  此外,我們在分享各自的觀察心得時,一致認為「零食包裝」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垃圾來源之一,尤其是大包裝內又有許多小包裝的分裝形式。若把這些不能回收的小塑膠包裝全都收集起來,數量著實令人吃驚。我們認為合理的解決方法,是盡量購買包裝單純的零食,甚至少吃零食也是相當有效(又健康)的辦法喔。

  另一個潛在的垃圾爆量危機是網路購物。大家都很熟悉網購流程,卻往往忽視其中使用「一次性」包材和過度包裝的問題。為了在運送過程保持商品完整性,即使只是很小件的物品,卻總是被包得跟磚頭一樣大;而這塊「磚頭」有百分之九十在收貨的瞬間就變成待處理的垃圾。目前台灣有間社會企業「配客嘉」(PackAge+)提供「網購循環包裝袋」給消費者選擇,以尺寸多元、耐用,並可客製化的包裝袋,減少過度包裝與一次性包材氾濫的問題。配客嘉利用超商便利的物流系統設立歸還點,並以兌換免費咖啡之利,提升消費者的歸還意願。循環包裝袋送回配客嘉後會進行消毒,再次投入網購的物流循環中。

  長遠看來,若大部分的網路賣家都和配客嘉合作,而消費者也願意選擇使用這樣的服務,必定能減少極為可觀的包材垃圾。

巷片

◆  是購買商品還是垃圾?

巷片

◆  配客嘉網購循環包裝袋。本圖取自配客嘉官網

       此外,家中的「閒置用品」或許還不能被稱為垃圾,但它的待遇卻已經跟垃圾差不多了,因為總是堆放在角落而不被使用。它們常是我們趁著購物節湊運費或折扣而買下,拆封時雖有無上喜悅,卻在賞玩後閒置於不顯眼的角落生灰,一擺就是幾年過去;再想起的時候往往已經不堪使用,終究會被丟棄。可見在購物前多思考是「想要」還是「需要」,有多重要!人們習慣取得物品的「所有權」,卻不真的執行「使用權」;若我們在結帳前思考這些問題,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突然湧現的購買慾,進而減少購買這些「閒置品」。

巷片

◆  堆積如山的「閒置品」

       總結來說,在經過自我觀察、分析及討論後,我們認為有許多方法能避免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製造「垃圾」。只要花多一點心思,或重新審視你真正的生活需求,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